当前位置:
广州市产业技术重大攻关计划申报指南(现代产业技术研发专题)
申报已结束广州市产业技术重大攻关计划申报指南(现代产业技术研发专题)
发布时间:2017-07-17
浏览量:2511
立即申报
立即评估
具体信息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7-07-17 / 2017-08-04
事后补助
通知原文
展开

  广州市产业技术重大攻关计划申报指南(现代产业技术研发专题)

 

  本专题旨在全面系统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产业优势,培育成果汇聚能力,打通转化通道,提高转化效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大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

  (一)重点支持领域

  1. 新一代信息技术

  (1)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支持 5G 移动通信技术,5G 通信关键器件研发与测试、通信基站关键技术研发;支持 5G 超密集通信基站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毫米波 Massive MIMO 有源天线技术研发;支持高端芯片研发、试验评价及可靠性研究;支持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及其芯片研究;支持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支持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研发;支持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支持云数据安全、IOT 设备行为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系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移动应用服务数据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2)北斗技术

  支持北斗芯片研制,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的研制集成;支持卫星终端小型化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基于北斗的室内外高精度融合定位技术研究及应用;支持北斗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融合应用;支持卫星通信导航抗干扰技术研究;支持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惯性导航定位技术融合研究;支持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车载高精度位置感知技术研发。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3)高端软件

  支持开发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为主的基础软件;重点发展面向智能城市建设、金融和电子政务、科技教育、财务管理、节能管理、设计制造等环节的专业管理软件和系统;支持软件定义网络 SDN、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技术等研究;支持 SDN 技术与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应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4)新型显示技术

  支持高分辨印刷 OLED/QLED 显示技术、基于量子点发光显示技术研发;支持高质量显示器件、全彩 Micro-LED 显示器技术研发;支持面向新型显示的功能膜、发光膜、处理器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多媒体融合网关、智能网关、大数据分析系统、语音搜索产品等 4K 关键技术、平台研发与应用;支持 8K 显示驱动、监控摄像及智能终端关键技术研发。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2. 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支持人工智能领域视频数据结构化及存储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智能决策控制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及开源技术、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智能人机交互与协同技术、知识图谱技术、深度学习芯片(模组)技术研发,支持脑机协同关键技术与装置研发;支持人工智能领域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虹膜识别生物识别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基于新材料新原理的新型传感器技术研发;支持粤语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人工智能领域重点研究自然语言处理(NLP)及社交网络媒体分析(SNA)研究;支持面向智能电视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2)智能机器人技术

  支持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情感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研制;支持减速机和永磁电机以及驱动控制器中的核心器件与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智能传感器和激光测量系统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在汽车、和家电等行业抛光打磨、静电涂装、自动涂粘胶和自动压铸以及食品行业智能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系统交互等核心技术在智能制造行业的应用;支持机器人智能共享工厂重点装备与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3)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与无人船技术

  支持面向无人机物联网的微波无线输能技术研发;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5G 技术、云平台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无人机的监管防控、空域申请管理以及飞行计划管理;支持无人机自组网技术研发。支持汽车安全辅助驾驶及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环境感知、定位导航、规划决策技术研究;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无人船绿色能源动力推进技术研究;支持无人船环保、消防、遇险预警救助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半潜式、水翼式等新型无人船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无人船环境感知、定位、通信导航、故障诊断、航行监控与避碰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面向无人机的长续航动力或微波无线输能技术研发;研究夜间高精度飞行感知技术;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飞行跟随与缺陷检测技术;研究无人机自组网技术。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4)人工智能应用技术

  支持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病理辅助诊疗、金融科技、信息安全等领域及相关场景的应用;支持以智能生产管理调度指挥为中心的智能工厂示范应用;支持智能机器人示范应用;支持基于可穿戴设备和 AR/VR 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生殖健康智慧工程;支持面向金融智能装备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支持无人机智能快速大范围缺陷检测示范应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3. 生物医药

  (1)创新药物研发

  支持预防和治疗重大传染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的新型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对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药新药开发;支持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特殊用途食品及化妆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项目验收时须获得药物临床批文或特殊用途食品、化妆品行政许可批件,并在本市转移转化。

  (2)创新医疗器械研发

  支持开展创新型数字化诊疗设备、家用医疗物联网设备、移动医疗互联网终端以及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新型植入装置、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基层适宜的诊疗设备、移动医疗等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支持对肝炎、艾滋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肿瘤、遗传疾病等疾病以及优生优育方面的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床旁诊断试剂和仪器开发和应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项目验收时须获得产品注册证、相关信息技术已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并在本市转移转化。

  (3)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研究

  ①支持独立第三方性质、企业化运作的基因工程药物、核酸药物、抗体产品等中试生产平台研究; ②支持岭南中药资源库和药物筛选平台研究; ③支持开展高端体外快速诊断产品创新及应用、人体组织功能重组、生物 3D 打印及精准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的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研究; ④支持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提供项目策划、实验支持、检测认证和生物材料出入境检验检疫服务的生物科研众包服务和生物材料快速通关服务平台研究; ⑤支持适用于蛋白质多肽药物、化学药物、或疫苗等药物的微丸缓释制剂、微球长效注射制剂、微针经皮给药制剂等高端药物制剂关键技术的平台研究; ⑥支持创新标杆企业牵头在本企业建成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开展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为本孵化器内企业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①-⑤项平台项目验收时须建成相关平台,制定达到领域领先水平的行业标准,可有效提供对外技术服务,并提供相关服务业务证明。第⑥项平台研究依托企业必须具备“广州市创新标杆企业”资格,且在项目期内完成科技企业孵化器登记,并为本企业孵化器中2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服务,并提供相关服务业务证明。

  4. 军民融合与其他

  (1)军民融合技术

  推动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支持电子信息、空间遥感、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海洋、公共安全等领域军民两用重点技术研发。支持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建立军民融合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成果交流和技术信息互通,提供军民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检索、政策咨询等服务。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2)绿色建筑技术

  支持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基于标准模数化的设计方法、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的关键技术、机械化装配施工技术、一体化装修施工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专用聚羧酸减水剂的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 基 于 BIM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智能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以及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新型连接套筒研究、新型高性能灌浆料研究、灌浆套筒浆料密实度检测技术研究。支持利用无人机平台及相关技术构建 BIM 系统,加强在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国土规划、应急救援、军事侦察等的示范应用。支持低能耗、零能耗或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 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3)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

  支持智能电网及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支持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地热及太阳能热利用、氢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可燃冰勘探、开采、安全及环境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程塑料、新型轻合金、先进钢铁材料、特种橡胶、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验收时获得不少于 5 件专利、标准等,且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 3000 万元以上销售收入。

 

  (二)申报条件与支持方式

  1. 申报条件

  本专题申报应符合通知中的申报基本条件和其他相关要求,此外还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须为企业。企业可独立申报项目,或由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单位合作共同申报。如有合作单位,需提供合作协议。

  (2)申报企业 2017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的规模,须纳入统计部门企业研发(R&D)活动年度统计范围,且 2017年研发支出达到 300 万元或以上(企业填报统计部门企业研发(R&D)活动 2017 年统计数据。阳光政务平台自动甄别是否符合要求)。

  (3)申报军民融合技术项目的,申报单位应具备军工四证之一(军工四证是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认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名录认证)。

  (4)申报单位或合作单位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关键技术或产品在 2015 年以来应已申请或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4 件以上(含)。

  (5)项目负责人熟悉本研究领域,具有副高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硕士学位且在本领域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从业经验计算到 2018 年 3月 31 日)。

  2. 支持方式及支持强度

  本专题所有领域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总支持经费不超过 2 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及其他领域,以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方向(拟支持不超过 10 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方向(拟支持不超过 10 项)拟支持项目合计不超过 84 项,每项总投入经费不少于 600 万元,项目完成通过验收后市财政支持 200 万元;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研究方向拟支持项目不超过 8 项(第①-⑤项平台每项支持不超过 1 项,第⑥项平台支持不超过 3 项),每项总投入经费不少于 1200 万元,项目完成通过验收后市财政支持 400 万元。

  3. 项目实施期限

  (1)项目起始时间为 2019 年 4 月,实施期限为 2 年。

  (2)项目实施期间每年须提交一份项目所在领域技术发展情况综合报告和项目技术进展情况报告(报告格式和样本另行通知)。

 

  (三)申报材料

  通过广州市科技业务阳光政务平台提交《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支持额度为 200 万元及以上的重大项目需同时提交《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预算申报书》)、可行性报告及相关附件材料,并提交纸质申报书(含附件材料)原件一式一份。附件材料包括:

  1. 申报单位法人资质证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如已三证合一,则仅需提供注明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单位法人资质证照,对已注册企业电子营业执照的,仅需提供注明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企业名称的企业授权委托书。

  2. 项目负责人资质证明材料(学历学位、职称及工作经验证明)。

  3. 项目组前三名成员身份证件复印件。

  4. 相关单位合作共同申报的,需提供合作协议。

  5. 申报单位为企业的,需提供 2017 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6.申报企业须纳入统计部门企业研发(R&D)活动年度统计范围,且 2017 年研发支出填报数达到 300 万元以上(含),须填写申报书中的企业研发支出情况,并提供 2017年 纳 统 填 报 时 的 “ 企 业 研 发 活 动 及 相 关 情 况 ”

  7. 军民融合技术的项目申报单位,需提供军工四证中的一项或多项资格证明材料。

 

  (四)主管处室及联系方式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军民融合与其他领域

  本专题主管处室为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联系人:雷超旭、莫雪华;联系电话:83124032、83124034。

  2. 生物医药领域

  本专题主管处室为社会发展和基础研究处。联系人:陈洁、冯杰;联系电话:83124145、83124046。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7年7月17日